湖北竹山县是庸人,委屈吗?远古时期生活着一支部族,就在今天的十堰市竹山县境内,这支部族聪慧勤劳,但却取名为近乎贬义的庸。难道古时候的庸与现在的庸不是一个含义?那时候的庸指代的是什么,您知道吗?说起庸,在今人看来,绝对是个贬义的字,举几个与庸相关的词语就可见一斑:庸人自扰,庸庸碌碌,平庸无为,,没有一个好词吧,如果说谁是庸人,那一定是说这个人没有才干,没有理想,没有智慧了。

可庸这个古国,历史上不仅并不平庸还有些彪悍。论疆土,周朝时期的庸国,比早期的秦国和巴国都要大许多。秦国在周平王时只有一个赵城。周早期的巴国疆土,也只限于四川的东、北部及重庆的东、西、北部。楚国疆土限于江汉平原至鄂东、南及湖南北部一带。而这个时期的古庸国则是一个横跨长江至汉水,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,东部到鄂西的巴东、兴山、秭归、建始及湖南张家界、慈利、桑植等县,南部到重庆东部地区的万州、开县、梁平以北各县,西部到陕西汉中大部地区,北部到湖北郧西、陕西旬阳及商洛东部的庞大区域。

古代“中庸”究竟是什么意思?什么是中庸自读书识字时起,人皆为“中庸”就是不偏不倚,就是心怀两端而“骑墙”,黄丝对此也从来没有怀疑过。以至于在孔子眼里只有君子才能具备的品德,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几乎成了“小人骑墙”的代名词。然而近几年大兴国学之风,我为了参与一些争论,谈谈自己的体会,不得不阅读一些儒家经典。待俺看了《中庸》,不由得对此普遍的说法产生了一些怀疑。

中者,天下之正道,庸者,天下之定理。”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,子思恐其久而差也,故笔之于书,以授孟子。其书始言一理,中散为万事,末复合为一理,“放之则弥六合,卷之则退藏于密”,其味无穷,皆实学也。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,则终身用之,有不能尽者矣。“不偏之谓中,不易之谓庸”,这大概就是中庸二字比较经典的解释了。但是,从这里俺怎么也难以找出“骑墙”的痕迹来。

“中庸”的“庸”古同“用”,“中庸”为儒家的道德标准,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,因时制宜、因物制宜、因事制宜、因地制宜,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。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。”何晏集解:“庸,常也,中和可常行之道。”《中庸》是儒家经典的《四书》之一。原是《礼记》第三十一篇,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,作者是谁尚无定论,一说是孔伋所作(子思著《中庸》),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。

1、庸基本释义:(1)平凡;平庸:庸言庸行(平平常常的言行)。(2)不高明;没有作为:庸人。庸医。庸庸碌碌。(3)姓。(4)用(多用于否定式):无庸细述。毋庸讳言。(5)表示反问;岂:庸有济乎、庸可弃乎。2、百科释义:庸,yong,从庚从用。以秋之实作变动去用、而达到(可以、行)的结果。先秦对某些地位较低的劳动者的一种称呼。
在战国时期的史料里,“庸”有时作“佣”(佣),多指雇佣劳动者。功绩,《新唐书102卷令狐德棻传》中“先烈世庸”一词,指先祖世世代代的功绩,平常;平凡、能力低。如平庸,无所作为的需要:无庸细说,无庸讳言。庸人自扰,自己搅乱自己,形容原本没事,却要自找麻烦。庸俗,平庸鄙俗,厚有中庸说法,乃指不偏之谓中,不易之谓庸,庸在此作为“不改变保持原样,延续之前”之意。